BCG指出,疫情期間出現許多非銀行管道的金融商品銷售及第三方數位App,讓銀行面臨進一步的挑戰,收入受到極大的壓力,全球銀行收入組合受到巨大衝擊,估計即使在最樂觀的情況下,也要到2022年才有望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
本國銀行業的2020年全年盈利的最終數據,也已有自結資料,各銀行業的評等機構惠譽國際信評對此發布報告,認為銀行業在2020年疫情期間面臨放款融資風險,多家本國銀行的信用評等展望為負向,雖然有政府完全支持的紓困經費,及至2020年底,與紓困貸款相關的風險占總體系統貸款約9%,應該算是可控,惟嚴重受到疫情影響的行業如零售、旅遊和飯店業,2021年仍處於風險曝露狀況,接下來的12個月內,需靠台灣的總體經濟持續,才得以緩解本國銀行的經營環境和信評壓力,評等展望也才有機會從負向調整為穩定。
BCG指出,全球銀行機構的消費金融業務在新冠疫情期間成了「海嘯第一排」,為能詳實估測銀行業零售金融部門可能面臨的困難,調查中使用了不同的全球GDP預測,推測出三種零售銀行未來收入的可能場景。
依照目前疫苗的施打訊息和進度,GDP的恢復可以出現V型翻轉,今(2021)年可望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包括就業率、全球貿易量、消費者信心等總體經濟的復甦,則銀行龐大的紓困貸款及可能損失將獲得彌補,估計及至2022年,銀行機構的收入能力可望復元並彌補這幾年的收入損失。
BCG銀行研究團隊指出,銀行業者期待一切狀況能恢復到疫情之前,「那當然是最好的狀況,但實際上新的現實面正在衝擊銀行業」,尤其是零售金融業務,因為這正是消費者行為因疫情已然改變的最大部分,像數位化服務需求大增,無法因應或及時爭取到新業務的銀行機構,新的收入承受極大壓力,在已然遭受損失的銀行業務收入池中,再度遭受重大打擊,這一切都預計到2022年才能看出端睨。
從產品的角度來看,該團隊指出,消費金融貸款和其他貸款的收入將會受到最大的衝擊,銀行業很難再有新的業務,而且長期偏低的利率也會影響銀行的存款部位和利息收益率,消費者還能經由第三方數位平台和開放銀行等新服務,得到更優惠的借貸成本,向銀行機構要求更好、更便宜的服務。
公股行庫利多 將拉高配息 消金數位化 因疫情加快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