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竟向企業收千萬碳稅!為什麼他們敢?

新聞媒體 2022-12-27


全球淨零碳排,以及跨國性大型品牌商要求供應鏈必須減排的壓力下,讓全世界的國家到企業,近幾年都面臨城市治理與營運上的挑戰。

此挑戰,意謂著,企業的經營因為得更改、最佳化製程,以求壓低碳排,成本將大幅提高,也因此,減碳被視為未來經濟的綠天鵝,替全球經濟投下一個不確定的變化球。

然而減碳,真的就代表成本提升,對企業一定是損失嗎?

台灣氣候聯盟秘書長彭啟明打個有趣的比方。

「減碳就像減肥,有台體重機是基礎,你要減肥就要健身、吃營養的食物,如果想求更快速,還可求助醫美診所。」他說根據統計,全球減肥市場到2025年,將超過3兆美元。

這背後代表減碳也像減肥產業,會隨著全球需求,長出各式各樣商機。

這,無疑都是把成本變成機會的切入點。

彭啟明觀察,他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近十年,發現大會從傳統會議模式,變成媒合各種綠色商機的創新會展。

你會看見許多國際企業如微軟或政府如日本,帶著大批國內企業參展,「我們都會覺得,台灣不是聯合國成員無法進入會場,然而場外會展卻是更好發揮的空間。」他說,台灣企業應當在這股趨勢找到機會,而非看作成本,這樣反而可惜。

他也強調,這次大會裡把漂綠的議題特別拿出來談,各國政府減碳目標,有喊卻都沒有做,亦或是企業把自己包裝的很綠,拿很多獎項,實際減碳卻沒什麼作為,聯合國於是成立反漂綠委員會,定期做檢討。

漂綠行為,恐怕會讓自己被趨勢淘汰。

「全世界碳排機制,已經有70國訂出相關碳交易、碳定價等,這些範疇占全球碳排23%,目前碳價格歐盟是78歐元,亞洲南韓是12美元,中國是8美元,都在成長,所以會對全球企業成本造成很大壓力。」他分享。

壓力還不只如此,碳稅徵收已在不遠處。

「新加坡三年前就推動碳稅,一頓碳收5新幣,但是到2030年,就會到50~80新幣。」他以新加坡來看,碳排一整年超過2.5萬噸,就會被徵碳稅,這個概念是,台塑長庚醫院一年大概20萬噸排碳量,很多機構大概也超過這數字,比例還不少。

2.5萬噸碳排是什麼概念?就是一年要繳250萬元給政府,2024年就是1,250萬!

若以新加坡標準看台灣企業,恐怕會被徵碳稅徵到腳軟。

然而壓力,也帶來茁壯的可能。

新加坡企業為了避免被收高額碳費,乾脆把錢都投資到減碳設備,新加坡也出現了兩個碳交易所,搶占全世界約670億美元的碳市場產值,到2027年,整個市場就是2千億美元!

「我很羨慕新加坡有這魄力。」他說。

台灣為供應鏈重要一環,在全球碳競賽與新加坡比較,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之前就喊,如果台灣不制定遊戲規則、成立碳交易所,將來就會變成碳權的殖民地。」彭啟明憂心。

問題從來不會自動消失。除了面對,大可大膽提出比解決現有問題更困難的解決方案。因當超越現有問題時,等於超越大多數人,進一步掌握最新遊戲規則。

(作者:陳承璋;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關注我們

NOTICE US

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