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在 Facebook、Instgram 看到這些廣告嗎?歐美模特兒穿著最潮服飾、包包、泳裝、涼鞋……風格像極 Zara、H&M 品牌,但價格卻只 Zara 三成,一件單品只要新台幣 200~300 元,價格不可思議的「低」。
這家品牌就是中國快時尚龍頭Shein,以大量新品、低價策略搶攻歐美澳消費者目光──產品更新速度極快,「日更」新品6千件,但平均價格只有68人民幣(約新台幣302元)。
雖然Shein沒有公布財報,但據CB Insight估計,Shein 2020年銷售額超過635億人民幣(約新台幣2,821億元),若以平均單價計算,光是2020年就賣出9億件商品。
去年5月它超過亞馬遜,成為美國App Store和Google Play商店安裝量最高購物應用程式,雖未上市,但估值達千億美元,超越Zara+H&M市值。
Shein「便宜又大碗」讓不少消費者願意埋單。尤其動用網紅大軍,在YouTube、TikTok和Instgram試穿衣服,甚至建立「遊戲生態圈」,鼓勵客戶每天登入App、觀看試穿直播累積分數換折扣,在各社群媒體平台橫掃2.5億粉絲。
但,愈來愈多Z世代消費者更在意的是快時尚產生的大量紡織垃圾,以及製造過程是否符合勞動人權。
去年,就讀時尚設計的大學生格蘭德(Ava Grand) ,網路訂購Shein商品,當貨物運來時,每件衣服都用印著Shein Logo的塑膠袋分開包裝,這些垃圾讓格蘭德內疚。
於是她將這些塑膠袋製作成手提包,並將製作過程上傳到TikTok,獲得數百萬瀏覽量跟留言,愈來愈多人將Shein塑膠袋寄給格蘭德,最後她運用這些塑膠袋製作更多衣服,並辦了一場時裝秀。
格蘭德只是Z世代對快時尚反思的代表之一。
《衛報》報導,消費者若將買的Shein衣物退回,大部分退貨都直接丟棄;因製衣成本太低,整理退貨的成本比生產新衣更高。
Shein不只沒公布財報,也從不曝光製造過程,讓外界好奇:他們怎麼把成本壓得這麼低?勞工勞動條件是否符合法規?
瑞士非營利組織公眾之眼(Public Eye)去年底提出報告,指出Shein供應商的廣州六座成衣廠,不少員工每週工作長達75小時,高出正常工時近一倍。
受訪工人表示,一天輪三班,每個月只有一天休息,Shein還採取按件計費,鼓勵工人長時間工作,並隨時退回認為不合格的商品。
5月法國圖盧茲的Shein快閃店被數百名抗議者包圍,甚至附近交通遭封鎖。抗議者希望Shein提供更有力證明,確保沒有奴役勞工,然而Shein仍只口頭承諾。
不只Shein,整個快時尚都因高碳排及條件極差的勞工待遇為人詬病。
為了扭轉消費者心中的不良形象,快時尚龍頭如H&M及Zara都力求改進。H&M加入孟加拉消防安全協議,提升100家工廠安全問題;Zara則承諾到2050年,所有紡織原料都是再生。
6月為了向H&M及Zara看齊,Shein也提供5千萬美元成立生產者責任基金,幫助世界第二大二手衣進口國迦納,發展紡織廢料回收的社會企業。
雖然不少人批評此舉就像買「贖罪券」,但這些快時尚龍頭被迫要回應永續議題。尤其永續是Z世代消費者關切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