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年台股從一萬二六八二點的高點泡沫化,時任財政部長王建煊面臨調降證交稅壓力,他說了一段話,「如果投資人天天買賣、月月進出,稅的負擔當然就高,我才會提倡『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鼓勵大家長期投資。我堅持不降稅,有人說我是為了面子,擇惡不改。作為政府官員,只要是對國家有利者,沒有什麼不能改,但降低或取消證交稅,會刺激短線交易增加,對國家不利,當然不能做。」
行政院院會今天將拍板通過當沖稅率減半延長三年,當年王建煊這席話,如今發人深省。
政府在二○一七年四月廿八實施當沖降稅,背景是前一年集中市場日均量只有六八七億元,今年一到七月的日均量已超過三千億元,當沖占比更動輒超過五成,當時救命應急的嗎啡,如今被當成保健康的維他命服用,政策應該思考這對資本市場健康有幫助嗎?還是政府想賺證交稅,因此減稅鼓勵全民「沖沖沖」。
行政院前院長陳冲表示,政府獨步全球長期減半當沖證交稅,等於鼓勵當沖多於鼓勵長期持有,應說明理由,主管官員常說的「證交稅中性」為什麼不要了?負責資本市場管理的主管機關,應站在健全資本市場的立場上,好好評估當沖降稅優惠不斷延長,對增加股價的震盪、影響集中市場發現價格的功能的影響。
對於降稅優惠延長,金管會的說法是有助活絡台股量能,且基於稅制穩定性,希望當沖降稅再延長,不宜取消。問題是,如果台股量能得靠當沖力撐,這樣的市場籌資功能何在,再者,減稅方案一延再延才是稅制不穩定的元凶,如要稅制穩定,為何不乾脆修法將證交稅率減半,而非只圖利當沖客。
事實上,當沖過熱已成為隱憂,否則也不會被形容為「賭場」,主管機關也不會增訂「當沖條款」,透過警示制度讓當沖熱降溫。既是如此,再持續延長當沖降稅豈非政策矛盾。
減稅不會有人反對,但對負責任的政府而言,政策工具不應該看短不看長,尤其減稅更應該是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為了一時的選舉算計更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