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on’s:貧富不均為問題根源,疫情恐讓經濟體制崩

新聞媒體 2020-05-19


開放的全球貿易系統陷入困境,疫情可能會把此一系統推落懸崖,若不小心,國際經濟和金融體制可能崩垮,一如 1930 年代。

維基百科解釋,1930 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促使極權政府興起,包括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史達林主義政權等。

Barron’s 15 日報導,數十年來生產持續超過消費需求,各國靠著借貸支撐消費、勉強避開全球衰退。為何會有此種情況?原因在於全球財富日益集中在富豪手上,其餘民眾全遭犧牲。富豪的品味不管再奢華,能購買的東西有其極限,無法靠著消費創造工作機會,提高其他人的薪資。正是因為如此,全球金字塔頂端 1% 家庭,平均有 40% 收入用於儲蓄。相反地,底端 90% 的家庭,只有 5% 或更少的收入用於儲蓄。

民眾相對於自己所生產的商品來說,收入越來越低,他們的花費被用來積累富人資產。唯有消費持續成長、能吸收多餘供給時,投資才有價值。如果工人買不起自己製造的商品,必須借貸才能讓需求高到足以吸收全球生產。沒有債務,消費將減少、賣不掉的貨物會大增,企業將倒閉、失業率也會飆升。

這是個脆弱的系統,經濟學家 Michael Kumhof 等人發現,1920 年代和 1980~2007 年間,美國收入過度集中和家庭負債飆高,兩者幾乎完美連動,最後都爆發金融危機。經濟學家 Atif Mian 等人也發現,1980 年代以來,富人的過度儲蓄幾乎全來自其他人的大肆借貸。倘若收入較為平均,老百姓根本無需背負大量債務。貿易讓許多產能過剩的國家,能夠把商品倒往其他國家,躲避負債和失業率提高的問題。但是疫情之下,財富過於集中的問題可能會被曲解為利益衝突國家的紛爭,激化國際貿易爭端的可能性。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401(K) 2012 CC BY 2.0)


關注我們

NOTICE US

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