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COVID-19)爆發在許多國家造成台灣想像不到的經濟危機。首當其衝是失業,在南韓,儘管出口復甦給經濟成長提供強勁動力,但卻沒有反應整體勞動力市場真實一面。今年 1 月南韓帶薪就業人數暴跌近 100 萬人,視為自 1997 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失業危機。
南韓失業率飆升至 20 多年來最高,引起人們擔憂,即出口驅動的復甦可能掩蓋更嚴重的經濟疤痕。
根據南韓政府數據,今年 1 月南韓就業人數猛跌 98 萬人至 2,582 萬人,連續第 11 年同比下降,且跌幅是自 1998 年 12 月跌 128 萬人以來最大的跌幅。42 萬失業者將失業率提高到 5.7%,比去年增加 1.6%。
失業浪潮對年輕人的打擊最大。根據數據,所有年齡段的就業人數均下降,其中 30 多歲人數下降最多,為 27 萬 3 千人。南韓失業危機早就存在,原因是最低工資急劇上漲,以及政府對加班嚴格規定,許多企業在新冠病毒爆發前就減少招聘。
疫情大流行只是助長趨勢。許多餐廳及休閒和體育設施,都被迫倒閉,兼職人員需求萎縮,許多人都面臨找不到工作情況。南韓政府面對失業,唯一一招是企業不僱用,政府僱用。南韓電力、南韓土地和房屋局及國家健康保險局等公共機構,將在本財政年度比上一年增加超過 45% 招聘。
這次疫情危機下也一樣,南韓政府已表示,第一季將直接僱用超過 90 萬人。但根據財政就業計劃,這些工作一半將留給老年人,導致輿論抨擊,稱這種政策只是增加納稅人資助的兼職工作而已。
據日經新聞評論,在南韓,老年人貧困是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用納稅人的錢為他們創造就業機會並不一定錯誤。但增加的公共就業人數可能會阻礙政府的效率。此外,只有公共部門單獨採取行動,民間企業不配合,如此增強勞動力市場的能力有限。
由於存儲晶片和汽車銷售持續增長,推升南韓上個月出口連續第四個月增長,較上年同期增長 9.5%,復甦的出口勢頭使南韓經濟有望達到七國集團(G7)的人均收入,但失業率上升同時顯示,隨著 K 型復甦更清晰,疫情的滯後影響正對就業產生比預期更大的衝擊。
(首圖來源:Flickr/brazilian.wanderluster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