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武漢肺炎疫情全球延燒,而台灣堅強的醫療體系醫材系統也在疫情期間展現強大實力,滿足國內需求同時拓展海外,醫材產業產值成長表現不俗,工研院預測, 2021年醫材產業將持續成長 5.2-6.1%,產值上看 1,300 億元。
工研院產科國際策略發展所林怡欣研究員指出,依照衛生署及 IEK 分類,台灣醫材產業約可分為五大範疇,包含診斷與監測、手術與治療、輔助與彌補、體外診斷及其他類等,其中以「其他類」及「輔助與彌補」項目所占比重最大,2020 前三季比重分別為 26.8% 及 21.4%,「診斷與監測」所佔最小,比重僅 14.4%。
受疫情影響,個人防疫用品如口罩、防護衣等產品需求強勁,帶動「其他類」醫材產值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 35.6%,檢測試劑、體溫計及生理檢測裝置需求也讓「診斷與檢測」項目成長翻倍,然而因我國醫材主力產品隱形眼鏡在疫情影響下外銷受限,一來一往之下 2020 醫材產值雖然較去年同期提升,但並未如外界所想像般暴增。
整體而言, 2020前三季台灣醫療產值約為 960 億元,工研院估計, 2020 全年產值約可達到 1230 億元,較 2019 年同期成長 4.5%。
儘管各國團隊均在疫苗開發上投入大量心力,但普遍預測仍得至 2021 下半年才會逐漸疫苗普及,因此全年防疫物資、快篩試劑、疾病診斷用看護系統(體溫計、耳溫槍、生理檢測裝置)及遠端健康監控裝置需求預估仍持續存在。另一方面,由於全球每日確診人數仍持續創新高,且歐洲部分國家開始迎來第二波疫情管制,隱形眼鏡、血糖機等我國醫材主力產品仍可能持續受到衝擊。
為確保公共衛生及防疫安全,社交距離將成為後疫情時代的經濟新常態,就醫診療服務可能轉向通訊診療、遠距醫療、在宅醫療方式,個人化醫材與服務體驗需求擴增,將使廠商轉向客製化少量多樣醫材產品,但同時各國醫材法規的革新也將為產品帶來更多挑戰,在法規驗證趨嚴下,醫材產品的品質將受到更嚴格檢視若能堅持通過 MDR/IVDR 的考驗,台灣廠商也有機會接收歐洲當地小廠或中國廠商客戶。
林怡欣指出,儘管醫材產業產值並沒有其他產業來的高,但在保持高品質和鎖定利基市場的努力下,台灣醫材產業附加價值高於整體製造業平均水準約 10 個百分點,且有持續上升趨勢,2020 年醫材產業附加價值率預估達 38.8%,預測 2021 年產業將持續成長 5.2-6.1%,附加價值率可上升至近 40%,具高度發展潛力。
展望未來,工研院認為,在防疫安全考量下,消費者健康防護意識將持續提升,個人化健康與服務將更受到重視,如何跨業合作運用數位科技導入研發價值,跟上零接觸、無人化、數位醫療等重點趨勢,提供使用者更高價值的產品與服務體驗將會是必須關注的焦點。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