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今日於法說會上表示,電動車事業預估在 2023 年可貢獻營收獲利;在產能規劃上,則預估 2023 年產能可到 15 萬輛,之後年產能逐步增加至 30-50 萬輛。
劉揚偉重申建立出海口是鴻海布局電動車的當務之急;在今年第 4 季會推出首款以 MIH 平台為基礎的電動巴士和 2 款乘用車原型車,而明年初公布電動巴士和 C 級距電動乘用車的客戶。
另外,鴻海今早宣布與 Fisker 正式簽署框架協議,未來將在美造車。對此,劉揚偉指出,與 Fisker 的合作,鴻海除了造車也會提供相關零組件,像是小 IC 產品和區域控制晶片等;同時鴻海在電池、電機、電控這三電系統和面板系統上也有布局。
劉揚偉進一步說明,在美國設廠主要是市場考量,目前首個市場會在美國,第二個則是中國,至於印度、歐洲也會是未來的選項。但未來會在哪個地點設廠,除了市場考量之外,供應鏈以及當地政府是否支持、有哪些優惠也是考量因素。至於在新廠規劃方面,劉揚偉則指出,以月產能一萬輛的產線來看,資本支出約 10 億美元;所以未來新廠規劃方面,應會採取與合作夥伴合資的方式,以分攤資本支出。
另一方面,法人關心隨著中國各大資通訊業者紛紛切入電動車領域,這些業者和鴻海是否有合作機會?對此,劉揚偉透露,鴻海和資通訊品牌業者確實有接觸,正洽談電動車合作,但相關細節以及對象都是機密。
不過,劉揚偉表示,在接觸合作對象時,除了出海口這個考量外,對方對 EV 是否有「獨到的看法」也是考量因素之一。因為硬體、軟體都可以補強,但唯一不能補強的就是合作對象對於 EV 的看法。
(首圖來源: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