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府和美國老牌工業奇異(GE)有何共同點?答案是:他們都想在入不敷出時發錢。
財政部預估2022年總稅收將超徵4,500億元,總統蔡英文和行政院長蘇貞昌1月3日先後宣布「還税於民」,最快農曆年後,1,400億將發放全民,預計每人發6,000元。
2009年,奇異遭遇金融海嘯衝擊,業績不佳,當時執行長伊梅特(Jeff Immelt)仍堅持發放股利,「我不能容忍股利縮水在我任內發生。」伊梅特說。
然而經營不善還發錢,遭市場質疑,奇異當時股價從40美元跌到9美元。伊梅特事後追憶:「我的堅持其實只是為了維護我的自尊」、「不管大環境多惡劣,我就是不想成為70年來第一個砍掉股利的執行長」。
奇異業績不佳還發錢,於是被市場懲罰,台灣政府卻沒有這種壓力。行政院拍板,預計每人可領6,000元,表面上此舉是尊重民意,其實卻是為了短期犧牲長期。
首先,若有盈餘,發錢是合理的,但超徵稅可不是盈餘。就像一家公司雖然收入比原本預期多,但仍在虧損未獲利。只因為收入比預期高就發錢,這些虧損最後還是由股東承擔。
近年政府以各種名目大灑錢:前瞻預算8,800億元、防疫預算8,400億元,還有國防特別預算等。財政部數據顯示,2023年歲入歲出將短差3,754億元,是2021年2.6倍。最新國債鐘每人背債24.6萬元,也比5年前增加近2萬元。
一家公司入不敷出,就要開源節流。然而政府一面拿「超徵稅」發紅包,另一方面坐視支出舉債攀升。就經濟學來看,放棄的收入是成本。政府放棄超徵稅的收入意味成本上升,這些虧損最後還是要所有民眾承擔。
有兩個為政府這次灑錢辯護的理由:
可是發錢可以刺激消費?
錯!短期收入對經濟沒幫助
一是發紅包可促進民眾消費拉抬經濟。然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長期研究顯示,人們消費不是取決於暫時收入,而是永久收入(permanent income)。
不景氣時資產價值暴跌,人們預期的永久收入下降,他們就會縮衣節食。就算政府大灑幣,頂多只能增加暫時收入,因為人們清楚知道這種紅包只是暫時的,未來的永久收入沒有提升,他們仍不會敞開荷包大肆消費,這種發紅包就像放烟火一樣只有一次性效果,對經濟沒有幫助。
第二種理由是:與其錢留給官員花,不如給人民自己花。官員花的不是自己錢,不會精打細算,於是蚊子館、蚊子輕軌等四處林立。人民不免會想:我辛苦工作的血汗錢與其被官員亂用,不如發回來我自己用。
可是錢給政府亂用更浪費,不如發還?
錯!這只是給政府更多卸責的理由
這或許能合理化這次發紅包的理由。但更要追問的是:為何政府的可信度(creditability)如此低?以致人們寧可把繳的稅金拿回來,也不信任給政府官員用?
《老子》說:「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因為官員過去行為讓人無法信任,人們自然也就不信任官員。
這次超徵稅,部分填補國營事業如台電及健保虧損。台電虧損部分來自採購國際天然氣採購成本上升,發電成本高漲,銷售端電價卻被政府凍漲,導致虧損累累。健保虧損主因是共產主義吃大鍋飯,導致人人有誘因濫用醫療資源。
如今超徵稅政府用來填補台電及健保虧損,就算過了今年難關,結構性問題不解決,明年呢?如果一個企業經營者只想應付眼前問題,不思未來,這家公司有前途嗎?有哪個股東願意把錢花在這種公司?這才是這次「還稅於民」成為不少人贊成的根本原因。
同時,用超徵稅補貼政策虧損,意味官員更有誘因做出錯誤決策。壓低電價或健保讓官員有選票,虧損由超徵稅埋單。如此一來,官員更缺乏動力修正政策,還有誘因故意超徵稅,整個經濟要付出更大代價。
政府若真想造福人民,手段不是討好式的發紅包,而是將過去大灑幣、蚊子館等造成的財政黑洞「清零」,同時刪減支出。要知道政府花的每一塊錢,最後都會以各種稅落在人民頭上。「量入為出」,放棄買票式的大灑幣決策,才是真正為人民謀福。
「長期目標的重要性大於眼前數字。」奇異前執行長伊梅特卸任後曾如此感嘆,「最艱困的時刻還是必須做昂貴前瞻決策。」伊梅特後來才悔悟他當年沒做正確的事,奇異在他手上由盛轉衰,以致被冠上「奇異史上最差執行長」之名。為政者若想為短期利益犧牲長期利益時,或許應先想想伊梅特這個例子。
(作者:楊少強;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