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日經亞洲評論》 在日前的報導指出,過去一向以金融技術聞名於世的新加坡,近一年接受並公布了數十億美元的半導體產業投資,這顯示了新加坡正在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並預計透過半導體產業的投資,其中又以國外企業的投資為關鍵,將能帶動新加坡的製造業到 2030 年之際能成長 50%。只是,即使如此,新加坡的半導體產業發展與東亞的其他半導體發展強國相比,仍相形見拙,並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報導指出,目前全球排名第四的美國半導體製造商格羅方德 (GlobalFoundries) 已經於 2021 年的 6 月份宣布,將斥資 40 億美元的金額用於在新加坡的據點擴產,以進一步協助解決全球晶片荒的問題。另外,就在格羅方德宣布在新加坡進行擴產之前,德國汽車晶片製造大廠英飛凌 (Infineon) 也在 2020 年 12 月宣布,將斥資 2020 萬美元的金額,選擇新加坡作為該公司開發人工智慧相關應用的據點。
事實上,從全球半導體企業陸續宣布在新加坡進行投資的計畫就可以看出,新加坡目前在積極進行包括半導體產業連中的 IC 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再到區域行銷等領域的發展。根據研究調查機構 TrendForce 的市場分析師指出,雖然目前半導體晶圓代工市場幾乎全部是由台灣、南韓、中國大陸等地所掌控,但新加坡未來也有機會在這個市場的發展下受惠。
就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來說,TrendForce 的研究資料顯示,2021 年第 1 季龍頭台積電就佔了市場 55% 的比例,聯電則是拿下 7% 的比例,加上台灣其他的晶圓代工廠,整體台灣企業的市佔率高達 64%。至於,排名第二的為南韓,占比達到 18%,其中三星就佔了 17% 的比例。至於,準備斥資 40 億美元的在新加坡進行擴廠的格羅方德,目前的全球市佔率僅 5%。雖然相較其他的競爭對手,格羅方德的全球市佔率佔比不高,但新加坡仍舊可從新的投資中受惠。
報導強調,新加坡貿易及工業部長 Alvin Tan 在 7 月份舉行的與半導體企業的會談中指出,新加坡目前在全球晶圓製造市占中占比大約為 5% 的規模。另外,自新加坡出口的半導體設備則占了全球市佔的 19%。至於,這些半導體相關企業願意在新加坡進行投資與生產的原因,主要在於新加坡的人才、全球連結性、貿易便捷度、以及發達的半導體研究和製造生態系統等原因上。加上,近期全球疫情壟罩,市場對於晶片的需求大幅提升,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造成晶片荒的情況,導致半導體企業的擴產積極,如此使得新加坡在各項優勢條件下,也成為半導體擴產的受惠地區之一。
報導還進一步指出,新加坡受惠半導體產業擴產的因素,還有地緣政治所帶來的狀況。因為先前美國政府曾經發出報告強調,在地緣政治因素的干擾下,台灣是半導體產業鏈中一個關鍵風險。一旦台灣半導體產業鏈出現問題,預計全球半導體產業將年損失 5,000 億美元。在此情況下,包括美國、日本、歐盟等地都積極在境內發展半導體製造產業鏈,以因應地緣政治的相關風險。其中,美國已經通過了 520 億美元的半導體製造補助經費,歐盟也預計在 2030 年前讓境內的半導體製造在全球占比達到 20%。
只是,在半導體企業的積極投資下,新加坡會從其中受惠。但是,新加坡未來會從其中得到多大的轉變,這部分仍舊存疑。原因是即使全球都在推動半導體製造產業鏈的國際化,但台灣在短期間內仍不會降低其在產業中的領導地位。尤其,與新加坡相較,台灣有較低營運成本、更成熟且更好的產業鏈配套措施,以及更多更好的供應商加持等優勢。因此,包括南韓三星與中國大陸的相關企業,其競爭的關注點還是針對台灣廠商,如此情況下,要廠商持續針對新加坡進行投資就有其難度存在,這也會對於長期的發展造成瓶頸。
報導最後指出,在當前中美關係緊張的情況下,中國提高半導體產業自給自足的決心也不容忽視。但即便如此,東亞兩大經濟體和新加坡也很難挑戰台灣,原因在於台灣已經建立了一個非常高效,而且有利可圖的半導體製造生態系統,這是其他人難以模仿的。即便,要用產線國際化的方式來降低台灣在半導體製造供應鏈的風險,這還是需要時間來慢慢完成。
(首圖來源:Flickr/Bernard Spragg. NZ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