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理財通/金融虛擬化交易更便利

新聞媒體 2020-11-27

示意圖。 報系資料照
示意圖。 報系資料照

台灣銀行業自從2019年以來最重磅的新聞焦點,就是三家純網銀(virtual banks)的申請、籌設與取得營業執照,進而開門營業。新聞報導皆指出,將會有業者將在2020年年底前進行小規模的試營運,開啟銀行服務的里程碑。

惟也有愈來愈多人對於純網銀的開業有著無法理解的困惑。

推薦

從主管機關到媒體報導皆指出,純網銀能承做的業務,現有銀行也都可以做。甚至目前現有銀行可以承做的業務,純網銀反而還沒開放,比如企業金融服務。

此外,現有銀行還有三千多家線下實體分行散落在台灣各個角落。看起來是一個雙拳難敵四手的局面。只靠App與網頁服務客戶的純網銀,真的會對線上線下全通路的現有銀行產生「鯰魚效應」?

金融服務在科技進步下,實體開始逐步讓出大位,虛擬(virtual)已然成為主旋律。

多數上班族,每個月在發薪日時查詢薪資帳戶的餘額,其實就是螢幕上的數字而已,無論這個數字在手機App裡、ATM或筆電桌機的螢幕上,數字就是存在銀行資料庫的一個位元。薪水一入帳,在手機裡繳交信用卡費、房屋貸款、信用貸款、子女的教育費用等等,或者轉帳給父母的孝親費,所有上述的金融交易與服務,除非客戶拿著提款卡將紙鈔從ATM領出時才會有「實體」,其餘全部都是在「虛擬」裡完成。

非現金支付方式亦取代了紙鈔,成為支付的主角。從儲值的悠遊卡、銀行發的信用卡與簽帳金融卡,到後來連實體卡片也被消滅,比如超市/咖啡店推出的掃碼支付、國際的Apple PAY、Google Pay等等。

在政府不斷地推動電子支付下,紙鈔愈來愈像在博物館、古董商陳列的「有價商品」,而不是金融交易的主要媒介。

現代的銀行財富管理業務也是虛擬;投資人在網路銀行投資共同基金,基金單位數與每單位基金淨值查詢、申購贖回程序,全部都可以在虛擬的網路銀行完成。

雖然以前古早的年代,投資人還可以去股票集保中心領出實體股票。然而現在投資股票,股票市場價格、張數股數、成交價格等等,也都在手機平板桌機筆電上,靠著手指和滑鼠,完成所有的交易。

另一個銀行可承做的保險業務就更虛擬。保險徹頭徹尾都和實體沒有關係。保險是保險公司對保戶的一個承諾,最多也只是實體紙本印出來一本保險合約,而這個合約現在也可以只是個PDF檔案,還環保救地球,減少碳排放。

當今天生物辨識如指紋、刷臉,輸入密碼等等替代了過去的身份證與印章代表的身份認證功能。當昨日的存摺與補摺機開始被PDF檔及3C設備所取代,金融虛擬化不是因為金融需要被虛擬化,而是因為科技的進步,使得金融服務可以用虛擬方式讓客戶更方便,更有價值。純網銀,就只是在實踐金融的虛擬本質而已。

(作者是將來銀行 NEXT BANK 資深副總經理)


關注我們

NOTICE US

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