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導入醫療應用遍地開花!文曄科技MCU從穿戴裝置開始扮演關鍵角色

新聞媒體 2024-09-28
AI 導入醫療應用遍地開花!文曄科技 MCU 從穿戴裝置開始扮演關鍵角色

集邦科技(TrendForce)與科技新報今日舉辦《AI 領航!智慧醫療新未來》研討會,匯聚台中榮民總醫院、文曄科技、KUKA、叡揚資訊、中華電信、是方資訊、麗臺科技等產業專家,共同探討智慧醫療的最新趨勢、困境挑戰、技術應用及商業機會,促進產業間的交流與合作。

針對 2025 年的智慧醫療趨勢,集邦科技研究總監謝雨珊表示,自從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提出 AI 智慧醫療與機器人,帶動相關應用蓬勃發展,使整個 AI 智慧醫療應用更加多元,從精準醫療到新藥開發,顯現整個 AI 與醫療產業的連結非常強烈。

謝雨珊指出,第二個重點就是雲端運算與智慧醫療的應用,這部分主要是讓資訊分析處理,整個更加彈性靈活,並應用大數據,使預測醫療有很大的進展,第三是穿戴式和遠距醫療,從蘋果、三星、華為等科技大廠致力研發,便可發現針對體徵的個人化偵測有多重要。

再來是資訊安全和區塊鏈技術,謝雨珊分享,智慧醫療牽涉個人資訊,使加密技術、去識別化的應用變得非常重要,確保醫療資訊不會外洩,更是值得探討的主題之一,而 5G 與邊緣運算應用到遠距醫療,更是透過 ICT 讓醫療領域更加開闊,這些是集邦科技看到的 2025 年智慧醫療發展趨勢。

 ▲文曄科技 Senior FAE 林銘隆。(Source:科技新報)

文曄 MCU 導入醫療裝置

談到 MCU(微控制器)在醫療領域扮演的角色,文曄科技 Senior FAE 林銘隆表示,工業時代,每一款電子設備都有 MCU 的存在,包括手機、電腦,甚至是電視遙控器,這就是所謂的低功耗主動元件,用來控制周邊裝置。

MCU 走進智慧醫療領域,林銘隆表示,主要並非創造者,而是配合者,著重的是合理的資源分配,以及效率方便性、資料分析,最常見的就是智慧手環、追蹤器,透過 MCU 做出相對應的處理與控制,像是以感測器監測心跳與血氧,並針對原始數據做判別,當有異常就會透過藍牙裝置示警。

MCU 的工作就是把偵測的資料做控制、分析、判斷,林銘隆舉例,MCU 可以用在便攜式超聲診斷儀、血糖監測儀,實現即時的數據處理和分析,並利用 AI 算法幫助醫生在遠程或資源有限的環境中進行快速診斷,這種本地化的數據處理方式能降低數據傳輸延遲,並提高數據隱私性和安全性。

實用案例還有智能藥物管理和配送系統,林銘隆指出,終端裝置將藥物分配和管理系統中嵌入 MCU,實現對藥物存儲環境的監控,如溫度、濕度,以及患者用藥情況的監測,提高用藥的準確性和即時性,至於導入到呼吸器,主要就是用來調整患者控制吸氣與呼氣的壓力。

未來 AIoT 世代,所有醫院設備都將聯網,從傳統醫療走進智慧醫療,甚至未來全面的 AI 醫療,林銘隆分享,遠程醫療系統中,MCU 嵌入式設備可收集患者的健康數據,並在本地進行初步分析,至於 AI 和邊緣設備則可以協助個人健康管理,但礙於隱私問題,目前看來這一塊走得比較慢。

穿戴裝置、虛擬實境、機器人最具發展潛力

觀察整個智慧醫療的發展輪廓,集邦科技研究經理曾伯楷表示,相較 2023 年 AI 賦能智慧醫療僅在行政流,今年AI在各方面已經有顯著的應用落地,並將賦能範疇與場域逐步擴大,像是在預防階段透過穿戴裝置進行數據分析,診療階段強化手術流程,並在後續追蹤整合居家設備。

曾伯楷指出,智慧醫療應用 AI 並不是很新,其實最早 2002 年就有相關應用,只是以前僅限於專業人員操作,如今隨著智慧醫療不斷演化,已經開始落地到一般從業人員都可以操作,主要兩大核心關鍵就在於加速創新和降低成本,而其中最具發展潛力的就是穿戴裝置、虛擬實境、機器人。

曾伯楷說明,以穿戴裝置來說,科技大廠研發新品面臨瓶頸,為提高產品價值,紛紛著眼於醫療保健,附加偵測健康狀況的功能,而虛擬頭戴裝置更是結合醫療設備,從沈浸治療到隔空手術應用,至於機器人更是繼工業應用、服務應用後的第三大趨勢,其中以手術機器人最為關鍵。

曾伯楷強調,AI 有效賦能醫療多元領域,政府看中的是 ICT 與智慧醫療軟硬體整合,以及從臨床出發的雲端醫療服務,而台廠則是著眼診斷治療過程所需的軟硬體整合,透過應用客製化與診療遠距化開拓利基市場,使醫療院所積極導入 AI 技術,成為政府、廠商與醫療院所共同發展的方向。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文章看完覺得有幫助,何不給我們一個鼓勵

請我們喝杯咖啡 icon-coffee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 取消 確認

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

Google News

關注我們

NOTICE US

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