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習近平時代來臨,增加哪些不確定性?中共兩會落幕四大解讀

新聞媒體 2023-03-20
「真」習近平時代來臨,增加哪些不確定性?中共兩會落幕四大解讀

中共兩會於 13 日落幕,象徵習近平掌權十年後,他為一統中國設計的拼圖終於到位。鄧小平開創的 40 年改革時代劃下句點,正式由習近平接棒,展開史無前例的第三任期,並為最高領導層大換血。

綜合《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彭博》等外媒分析,從政府人事改革與國務院機構改革,可分析出以下四點解讀:

擁有經濟與法律專業背景的李克強下台,換上沒有中央歷練的李強。習近平提名李強擔任二把手,是中共有史以來,第二位沒當過副總理就直升的總理。

一直以來,中共領導人主導意識形態與政治,國務院總理才是政府運作的實質領導人,負責掌舵經濟──但這慣例已顛覆。

曾任美國副助理國務卿的中國問題專家謝淑麗(Susan Shirk)一言以蔽之:「習近平正在恢復毛澤東大部分模式──黨管理經濟,意識形態與忠誠勝過專業能力。」

儘管一些企業看好李強的親商色彩,尤其他曾任浙江省長,主政富裕長三角地區。花旗報告並提出「李強經濟學」,三大重點為發展民營經濟、開放招商引資、促進產業升級。

但《經濟學人》分析,就算他日後對經濟有獨到方針,只要意見和習近平不同,還是會選擇忠誠,「識相惦惦」。

二、經濟成長先緩緩,追求安全與控制

40多年來,改革開放幫助中國經濟大躍進。1978年至去年,中國不只躍升至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名目GDP占比更從1.8%大增至18%。

然而從現在開始,比起聚焦經濟高擴張,北京將更強調「安全與控制」──溫和成長環境培養自給自足與韌性,以抗衡美國競爭。

從今年GDP成長目標喊出史上最低5%,便可窺知不會推出大規模財政或貨幣刺激措施。

此外,國務院秘書長肖捷指出,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重點,聚焦金融機構改革和科學技術部重建,「意在強化中央事權和金融監管,應付美國科技競爭,有比較現實的意義。」

三、央行行長雖留任,但更受制於黨

本次人事洗牌的意外,是2018年上任、提倡金融自由化的央行行長易綱獲留任。其他留任的財經領導層還有財政部長劉昆、商務部長王文濤。專家認為,中國處於復甦關鍵時刻,這項任命符合經濟求穩,有助維持政策連續性。

但,彭博指出,中國央行部分監管職責如今被廢,轉移至新成立的「國家金融監管委員會」。習近平並把央行恢復到前總理朱鎔基的模式,取消大區分行、重回省分行,30多省設立省級分行。換言之,央行必須聽命中共權力中心,以及中共地方要員。種種改革代表,央行獨立性不僅遭削弱,政府監督也會越來越嚴格。

澳洲格里菲斯大學政府與國際關係學院講師馮輝甚至推測,易綱或許只是過渡期安排,「為穩至上時,其他行長候選人不受信任;短期中國央行需要面對公共債務膨脹、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巨大不確定性等嚴峻挑戰。」

四、告別黨政分離,機構趨集權

「黨和國家分離,是改革時代的關鍵設計特徵。」《中國共產黨不可說的祕密》作者馬利德(Richard McGregor)指出,「習近平一直嚷嚷著分開很多餘。現在我們看到他的理想(指黨政合一集權),終於付諸實踐。」

全國人大本次通過「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不僅新成立上述所提「國家金融監管委員會」,納入銀行與保險業監管,並重組科技部、創立「國家數據局」,把金融與科技等關鍵領域改由中共直接控制。《華爾街日報》評論:「這是加強中共全方位領導的變革。」

40年前,鄧小平身為文革倖存者,將中國從毛澤東意識形態統治動盪解放,擁抱資本主義,並與西方交好開放;此次兩會結束,代表習近平正式終結數十年來外界認知的中國。全球重大不確定性,正潛伏醞釀。

(作者:邱韞蓁;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

Google News

關注我們

NOTICE US

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