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7日公布9月外匯存底,月增14.29億美元,來到4,995.98億美元,已連續16個月創新高,若續增趨勢不變,10月衝破5,000億美元大關機率高。
央行外匯局局長顏輝煌表示,9月影響外匯存底變動的三大因素,首先是央行外匯存底投資運用收益孳息收益,其次是歐元等貨幣對美元貶值,以該等貨幣持有的外匯折計成美元後金額減少。統計當月歐元貶值1.35%,英鎊重挫3.73%,澳幣大跌3.13%,但人民幣及日圓各升值0.63%及0.19%,顯現貶多升少,一來一往的結果,折計金額也減少。
第三個因素是央行進場調節,顏輝煌指出,9月資金大量進出,央行基於維護外匯市場的秩序進場調節,但他強調非單面而是「雙向調節」(買匯及賣匯均有)。新台幣升貶一向來自供需變化,整體上當月美元供給增加,但需求減少,包括外資、出口商、台商回流資金都有。這也是2019年以來,央行第七度主動發布進場調節訊息,「本於職責」維護匯率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因美國無限量寬鬆狂印鈔的結果,造成資金大量外溢至其他市場,匯市波動加劇,各國為穩定其貨幣的匯率,紛紛進場大肆買匯。其中印度外匯存底連月加速攀高,至9月20日發布的初值已達4,999億美元,高於我國的4995.98億美元,也因此台灣外匯存底全球排名從第四名降回第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