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準會和台灣央行都升息!熱錢要走了股市竟大漲,為什麼?

新聞媒體 2022-03-28


3 月 16 日,美國聯準會宣布升息 1 碼(0.25 個百分點),聯邦基金利率來到 0.25% 到 0.5% 區間,是 2018 年 12 月以來首次升息。同時,我國央行也跟進,17 日宣布升息 1 碼,睽違逾十年首次升息。

一個經常被引用的理論是──利率和股票價格的變動方向相反,但,升息照理來說對股市是壞消息,16日美股三大指數都齊揚,道瓊工業指數大漲逾500點,標普500和那斯達克指數,也分別繳出2.24%、3.77%的漲幅。

央行未宣布跟進升息前,台股17日也開高走高,加權指數17日終場勁揚507點,創史上第三大漲點。

為什麼?因為,一切都符合市場預期,沒有壞消息,就是投資人想聽到的好消息。

打從去年底開始,市場就開始討論何時會升息,直到現在塵埃落定。再加上,近期更多壞消息滿天飛,通膨、疫情復發、俄烏戰爭……聯準會「不意外」的升息,竟變成相對的好消息。

投資人會好奇的,是接下來的升息次數及速度。根據最新釋出的利率點陣圖,75%聯準會官員預計今年剩下的6次利率會議都會升息。今年利率預測中位值是1.9%,2023年預測將再升息3次至中位值2.8%,而2024年則不會升息。

《彭博》報導,收緊貨幣政策的幅度比聯準會原本預期還大,之前他們的預測中位值是只會升息3碼。

「這將是一個相當激進的緊縮週期」,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貨幣政策研究主管斯威特(Ryan Sweet)評論,「我不確定聯準會是否能實現軟著陸,很明顯的是,聯準會正在用雙倍努力應對通膨問題。」

所謂的軟著陸,指的是聯準會希望收緊貨幣政策、穩定物價,同時卻又不會拖累復甦強勁的勞動力市場,導致經濟陷入衰退。

聯準會從之前的鴿派,轉向現在的超級鷹派做法,目的是為了壓下通膨,早已超出其2%目標。在利率會議上,聯準會也同時將核心PCE(個人消費支出物價)通膨預期值上修至4.1%,遠高於此前預估的2.7%。明、後兩年該預期值也上修至2.6%和2.3%。

因此,聯準會是否會像預期的一樣,以超級鷹派之姿在今年連續升息7次,要看陸續的升息是否真正達成通膨降溫目標。

升息壓通膨的原理是,升息會增加借貸成本,減緩一些價格大幅上漲商品及服務的需求。然而,紐約人壽投資公司(New York Life Investments)經濟學家古德溫(Lauren Goodwin)表示,會有用,但需要時間,不會馬上見效。

投資人應適度反向思考、不用迴避成長股

這一次升息,雖應符合市場預期、股市喜漲,但今年後續可能多次升息,投資人怎麼應對?

香港《信報》畢老林分析,不管是大戶或散戶,其實都難逃情緒支配,會受單一因素所引發的恐懼影響,讓倉位配置產生極端變動。這時,雖然不見得所有投資人的意志力有辦法幫助自己辦到,但不妨試試用小量資金進行「反向思考」。

也就是說,升息或許對股市較不利,但市場恐慌時,不妨逆著想:現在反而是入場時機。實際做法可以是拿出自己「輸得起」的錢──不影響日常生活水準的錢──去投資,反而可以「富貴險中求」。

《彭博》則指出,回顧歷史,利率和股價變動方向完全相反,通常也只是迷思、不是事實。美國券商LPL Financial的數據顯示,過去8個升息循環中,第一次升息的一年內,標普500指數總是走高。

投資人也不見得要迴避成長股。美國銀行Northern Trust財富管理首席投資長尼克松(Katie Nixon)進一步表示,一般人會直覺認為,升息會對成長型股票不利。但回顧金融風暴之後的情況,當時聯準會升息多次,股市仍表現不錯,而且成長股表現優於價值股。

當然,這不代表投資人要全押股票,過度投資股票會讓投資組合風險較高。尼克松說,可以考慮的選擇是債券,利率上升時,債券價格通常會下跌,「利率上升的環境中,固定收益可以幫助分散風險資產的波動性」。

(作者:張方毓;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關注我們

NOTICE US

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