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禮物」風潮來襲!聖誕節變得精打細算,背後原因不只通膨?

新聞媒體 2023-12-25
「二手禮物」風潮來襲!聖誕節變得精打細算,背後原因不只通膨?

聖誕佳節將至,撇下節慶的裝飾與歡騰氛圍,還少不了送禮文化,但今年各國恐怕要過上「節約聖誕節」(Thriftmas)了。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今年 10 月的調查指出,談及財務狀況,有 53% 的美國人最擔心漲價,且有 79% 的人正在「降價消費」(trade down,意思是購買更為便宜的替代品,或是放棄購入)。在高通膨的時代,數據資料庫 Adobe Analytics 也觀察到,甫結束的黑色星期五購物節,銷售額雖然較去年成長 7.5%,但消費者比以往更注重價格與折扣。

消費者的錙銖必較,反映了整體購買力的緊縮,面臨聖誕節的禮物壓力,與其被動的等待折扣,不如主動狩獵,也讓二手商品成為竄起的新選擇。法國商業雜誌《Capital》報導法國今年的平均禮物預算是 369 歐元(約台幣 1 萬 2,500 元),相較去年的 404 歐元(約台幣 1 萬 3,700 元)明顯下滑,電商平台更有 50% 以上的訂單都是二手商品,與 2021 年僅有 20% 的法國人會考慮二手禮物,成強烈對比,法國樂天執行長法比安·凡爾沃(Fabien Versavau)坦言:「二手物的價格會比新品便宜 40%~50%,是鐵錚錚的事實。」

同樣的經濟衝擊也發生在各國,英國樂施會(Oxfam)的調查發現有三分之一的英國人預計贈送二手禮物;紐西蘭最大網拍平台 Trade Me 指出,今年買二手禮物的紐西蘭人是 2019 年的 3 倍之多;會計事務所德勤(Deloitte)統計加拿大人的聖誕預算較去年減少 11%;日本《每日新聞》也指出,日本兒童的聖誕禮物預算已連續下滑 4 年。以上都揭示了通貨膨脹帶來更高的生活成本,民眾只能勒緊褲帶來為節慶買單。

往好處思考,二手禮物除了可以省錢,也可以響應環保。BBC 曾報導每年聖誕節過後,大約有 2,300 萬件禮物會被當成垃圾掩埋,在節慶期間,家庭垃圾會增加 30%,相當於 140 萬頓的二氧化碳;丟棄的包裝紙長度達 36 萬 5,000 公里,此長度足以登上月球了。

為此,美國二手衣物電商 thredUP 就在購買頁面,將商品換算成能源耗損的計算,例如網站上的一件西裝外套,簡介上寫著「購買二手西裝外套,您可以節省相當於 1,048.1 杯的飲用水;1,243.37 小時的 LED 燈供電;8.77 英里的駕駛碳排放。」鼓勵大家走出「買二手商品等同於窮」的迷思,用行動愛護環境。

消費者不再一次性大量購入,且更想花錢在自己身上

往年家戶通常會趁著黑色星期五的促銷提前買好禮物,但麥肯錫也指出今年的購物季「早開始、晚結束」都是因為價格。早在 9 月就有零售商促銷卡位,但消費者的購買形態不同於過往,一次大量且集中性的下單,大家最在意的是「能否用最便宜的價格買到東西」,每分錢都必須花在刀口上。因為不急著「補貨」,會觀望一段時間分批購入,因而延長的購物賽季,讓電商更焦急業績,鋪天蓋地的大打廣告與祭出折扣。

根據調查,禮物預算之所以縮水,除了經濟不穩定,導致大家在消費時更謹慎之外,還有另一項原因是消費行為的改變。

過去 3 年的疫情促使大家花更多的心力關注自我,民眾更傾向花錢在旅行和體驗活動。尤其是 Z 世代(意指在 1990 年代末期至 2010 年代前期出生的人)更願意為揮霍性支出買單,報告顯示這批年輕族群最關注商品品質、送貨時間,他們會為了更快速到貨而支付額外的費用。儘管他們會縮減贈送他人禮物的支出,但碰上年底的購物折扣與聖誕節,仍舊會犒賞自己一番。

消費者不買新禮物了!零售商如何突圍?

即便數據顯示各國的聖誕禮物預算都縮水當中,但不代表年末這波消費力道會減緩,報告顯示仍有三分之一的消費者打算進行揮霍性支出(多為高收入與年輕族群,大家不願在「禮品」這個品項上支付更多,但願意花錢在自己身上)。

每年的第 4 季都是零售業績的決勝點,因此,業者除了掌握「價格戰」(誠如文章開頭所提,民眾比以往都更重視價錢),個性化行銷更是關鍵。根據使用者數據,推送對的產品與折扣,或是在消費者瀏覽過商品或將其加入購物車時,旋即送上限時折扣提高交易率。有導入 AI 的業者更是如虎添翼,聊天機器人不再只是提供消費者產品資料,還能根據消費者瀏覽的內容主動推薦產品、進行對話,就像進入實體店面有店員前來攀談一般。

(本文由 經理人月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

從這裡可透過《Google 新聞》追蹤 TechNews

Google News

關注我們

NOTICE US

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