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央行年會,聯準會主席鮑爾以 1980 年代美國對抗通膨的經驗為鑑,表示聯準會將持續升息,並維持高利率一段時間。但從今年 6 月開始的量化緊縮計畫,執行至今卻遠落後預期,也讓不確定性大幅上升。
全球央行年會,一向被認為是美國聯準會主席用來宣示未來貨幣政策基本方向的重要場域。當今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當然深知此事,也了解這場10分鐘談話動見觀瞻的程度,據說他手中的講稿,事先經過了多方相關者的再三確認,而這位律師出身的聯準會主席,也十分謹慎、一字一句、不帶情緒地照稿演出。
然而,道瓊指數慘跌超過千點,標普500指數急殺超過3%,那斯達克指數猛跌超過4%……這是鮑爾在8月26日全球央行年會發表演說後的首波「災情」。即使經過周末假日的沉澱,29日上午亞股開盤,日股猛跌2.6%,台股加權指數也照樣殺破萬五關卡,跌逾2.3%。
鮑爾是故意的嗎?確實可能,發表演說時,他那機器人般的冷漠口吻中,讀出的是一套以「通膨」貫穿全場、被稱為「極鷹派」的政策方向。但話說回來,之前金融市場早已預期這趟演說不會有太多好聽的話,畢竟,在8月18日公開的聯準會7月底會議紀錄中,官員們已經表明「一路升息,直到通膨明確放緩」的鷹派姿態。
「鷹派態度不是大問題,麻煩的是,鮑爾的宣示看似篤定,其實埋下了更多的不確定性。至少對我來說,這會讓未來的投資決策更加保守。」某位不願具名基金經理人這麼說。
當天,他和多數基金經理人一樣,即時緊盯著鮑爾談話,「簡單說,一個莫名其妙的全新名詞,加上一個『該解釋而完全沒解釋』的問題,湊成了關於未來資金環境的更大問號。」
想讓企業與個人忽略通膨
只會更難預測利率動向
全新的名詞,叫做「理性疏忽」(Rational inattention)。「眼前的通膨狀況會如何影響未來的通膨發展?一個有用的解釋,是『理性疏忽』的概念。」鮑爾是這麼說的。
如果不是一路緊盯各種聯準會發表的相關報告,多數人恐怕會對這個艱澀的名詞選擇性疏忽。事實上,「理性疏忽」這個名詞,今年3月底才悄悄出現在聯準會轄下列治文分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的一份調查報告中。
這份報告的目的是探究「企業決策是否已經受到通膨預期的影響」,而以當時的調查結果來看,答案是肯定的。從去年7月至今年1月,企業對通膨的關注度不僅一路上升,且已將通膨納入經濟決策中。
(作者:陳怡芬;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今周刊》;首圖來源:Flickr/Federalreserve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