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供應鏈來勢洶洶,特別是在蘋果新品發布會之後,電子製造服務(EMS)供應商與中國 EMS 業者之間的競爭關係,再度成為產業關注議題,而鴻海、立訊兩大代工廠更是其中的焦點。對此,美系外資也出具報告對比鴻海、立訊間的營運模式及未來布局。
鴻海目前是全球最大的 EMS 供應商,在全球擁有研發和製造業務,如台灣、中國、印度、日本、越南、馬來西亞、捷克和美國等。目前,鴻海的收入大部分來自消費性業務(蘋果 iPhone),但也持續拓展業務範圍,現已將觸角延伸至汽車、數位醫療、半導體和運算等領域,同時鴻海的伺服器業務也迅速成長。
鴻海擁有多元化的全球生產足跡,其研發能力和生產能力遍布全球,具備強大的產能規模和垂直整合能力;同時還有著電氣工程和機械工程的技術能力(部分同行只有機械工程能力),所以因而能在每年的 iPhone 組裝業務中獲得較高的分配(約 60%)。
而隨著消費性產品市場成長愈來愈趨於平穩,鴻海近年來也積極轉型,公司營運從原本著重收入成長,轉變為開始重視營收成長。換言之,鴻海不斷發展的企業業務,開始從原本周期性的消費者業務(尤其是iPhone),逐漸多元化,新重點業務包含汽車、半導體、數位醫療、伺服器等,以實現長期成長。
鴻海從 2019 年開始實施轉型,並擬定三階段的戰略來提高未來的盈利能力,分別為 Foxconn 1.0、Foxconn 2.0,以及 Foxconn 3.0 來擘劃整個集團的發展。Foxconn 1.0 就是現況優化,預計將從分工、分享、興利、除弊等 4 大方向來執行,藉此提高盈利,希望能將毛利率提升到 7% 以上。
▲ 鴻海轉型布局藍圖。(Source:J.P. Morgan)
Foxconn 2.0 則是實施工廠營運改變、智慧化的決策及數位化程序,藉此提高盈利和客戶體驗,希望毛利率在 2025 年能達到 10%;Foxconn 3.0 則是聚焦在有高成長潛力的市場,像是電動汽車,健康醫療,機器人等,並利用其核心技術來滿足 AI,半導體和 5G/6G 等未來需求,這階段的毛利率,希望能提升到 10% 以上。
立訊靠咬蘋果越長越大
至於立訊,則是成立於 2004 年,並在2010年上市,2019 年的營業額為 630 億人民幣,淨利潤為 47 億人民幣。立訊一開始的主要業務是互聯解決方案(Interconnectivity Solutions),在蘋果業務方面,除了供應 Lightning 之外,立訊在 2015、2016 年開始擴大蘋果產品組合,提供眾多蘋果相關零組件,像是無線充電、聲學、觸覺模組等。
另外,自 2017 年以來,立訊開始進行 AirPods 組裝服務,且逐步擴大版圖,近期又宣布收購緯創在中國崑山的工廠進行 iPhone 組裝。摩根大通(小摩)預估,目前蘋果業務占立訊總銷售額的 80%,其中大部分業務是 AirPods 組裝。
▲ 立訊蘋果產品布局藍圖。(Source:J.P. Morgan)
小摩指出,立訊董事長王來春是中國富士康首批管理階層出身,公司營運風格類似於台灣的 EMS 業者,但不同的是,立訊除了專注於 EMS 業務之外,也著重零組件產品。靠著吃下蘋果愈來愈多業務,立訊也逐漸壯大。
事實上,在過去的兩年中,中國的 EMS 公司,特別是立訊,已經積極進軍蘋果 EMS 領域。小摩認為,蘋果的組裝業務仍會在未來幾年為立訊帶來明顯的營運成長,原因包括:Apple Watch 和 Airpods 成長強勁、Airtags 中的新品、收購緯創崑山工廠搶食 iPhone 業務,以及原有的連接器、Lightning 和零組件業務。
蘋果可能扶植兩條供應鏈,鴻海在海外扮演重要角色
由於中國 EMS 公司積極進攻,在蘋果的業務上,台灣 EMS 公司可能會繼續看到市占下降的趨勢,事實上,已經出現了幾次台灣業者退出、或是規模縮減的情況,未來預期中國的市占可能會逐步增加。那麼,這是否意味著鴻海日後將受到明顯的影響?對此,小摩認為這應該要取決於供應鏈結構,如果蘋果希望建立兩個獨立的供應鏈(中國和非中國),那麼兩者很容易共存。
換言之,鴻海未來很可能在越南,印度,墨西哥等海外地區扮演重要角色;至於立訊和其他中國 EMS 業者,則是以中國市場為主。但是,如果蘋果未來的方向,是希望供應鏈主要能紮根在中國,這麼一來就會對鴻海造成更大的影響。不過,外資表示,就目前供應鏈的行動來看,建立兩個供應鏈的情況比較有可能發生。
另外,面對紅色供應鏈進攻,小摩也指出,未來鴻海的發展重點在於毛利率的成長。鴻海首先要捍衛 Apple EMS 利潤,即便是未來幾年有可能失去中國市場的市占;其次,透過提高效率、合理化投資等方式進行改造,提高毛利率;最後,則是找尋多元化的成長來源,像是前面提到的汽車零組件、醫療、機器人技術等,尤其伺服器是近期成長的關鍵動力。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