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理財通/目標日期基金新機制誘人

新聞媒體 2020-11-27

新台幣 圖/報系資料照
新台幣 圖/報系資料照

全球股市指數屢創新高,但你賺到錢了嗎?提供一個數字給大家參考,截至今年8月,台灣公募基金規模已突破新台幣4.4兆元,相較於2015年底的2.2兆元成長了一倍之多,但主要成長來自於債券ETF及債券型基金,顯示真正參與到台股、全球股市上漲的投資人,其實是相對少數。

在國內資金仍「瘋買債」的同時,全球基金市場趨勢卻是大相逕庭,大筆資金流入至「目標日期型基金」。據MorningStar研究,目標日期型基金規模,已從2005年不到1,000億美元,到2019年底規模已來到2.3兆美元。

推薦

促使目標日期基金飛速成長的根本原因,是產品依「個人生涯規劃動態調整配置」的機制,及2006年美國通過的「退休金保護法案(PPA)」。異於國內的勞退自提,尚需由勞工表達提撥意願,PPA採用了「自動加入機制」搭配「預設投資標的」,而預設標的的條件之一,正好就是目標日期基金的設計理念—投資需考慮個別投資人的年齡及退休日期。

目標日期基金為傳統平衡型基金的變形,會隨著接近退休時間逐漸調高債券類資產的配置。配置的理論基礎來自於「風險的期限結構」,這樣觀點早於1994年就曾出現在華頓商學院教授傑諾米.席格爾的著作「長線獲利之道」中,哈佛經濟學教授約翰.坎貝爾在2005年也再度驗證這樣的觀點在近代的美國金融市場依然適用。

不過,目標到期基金將退休理財規劃簡化成只考慮時間,提供相同的配置給計畫同時間退休的投資人,這樣的做法明顯無法考慮到每個人不同的資產狀況、風險偏好、生涯規劃等,但確實是一種簡單且低成本的選擇。

好消息是,未來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每個投資人都將有機會根據自身的條件及市場的變動,隨時調整資產配置至當下最適的狀態。

這樣個人化的投資方案,除了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之外,相關法令規範也需要進行必要的調整。台灣銀行業作為國內消費者主要往來也最信任的金融機構,卻無法輕易地用到這些目前在已開發國家已經成熟的金融服務,主要原因是在當前法規架構下,銀行提供投資建議及資產配置調整服務,僅能透過兼營信託與投顧的方式達成,一方面提高了業者的經營成本,也為消費者創造了使用上的障礙。

另一方面,台灣現有提供資產配置服務的法令規範以風險配適度為主要考量,同時僅以進行風險承受度問卷當下的結果為主,然而,客戶的年齡是固定改變的,隨著年齡改變接近退休風險承受度會自然改變,又或者客戶投入的資產隨者市場變動而變動,其與投資目標之間的比例改變也應改變其資產配置。

現代的金融科技可達到隨著客戶因年齡、資產總額改變而更新並優化客戶投資組合建議,並降低客戶的投資風險,此種由靜態而動態的投資組合建議,是當代退休投資的學術主流理論,也是已開發國家提供退休投資服務的主要方式,然而包含目標日期基金在內的動態投資服務,尚無法在現有台灣的法令架構下提供自動化服務,而僅能留在高資產的私人銀行服務架構中,讓國人無法享受投資的普惠金融服務,期望未來能在兼顧國人投資風險下能夠開放相關的法令,讓國人能有和已開發國家相近的普惠金融投資服務。

(作者是將來銀行NEXT BANK資深副總)


關注我們

NOTICE US

送出